「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」
🪷 二零二五年霍韜晦先生感師日記念文章 🪷
撰文 : Terry@泰來一道橋
「知識回歸生命,讀書長養性情」── 很多人都很喜歡 業師 霍韜晦先生這聯語。
對聯正式寫於2007年。
曾任編輯部主管十餘年,為老師主理有關出版的事務,每逢農曆年底,老師都會擬好新一年的春聯或對聯,著我請書法家書寫,並囑咐這一幅對聯要掛在那裡、那一副對聯要掛在那裡。每當接過老師剛完成的手稿,回到座位,捧讀再三,總是讚嘆不已。
香港書展
順理成章,這幅對聯也成了當年出版社參加香港書展時,攤位裡的醒目牌匾。有些場合,則「知識」會改為「文化」即是:「文化回歸生命,讀書長養性情」。
其實,在前一年 (2006年) 的香港書展,也用過「讓文化回歸生命,能讀書自可成才」作標語,翌年 (2008年) 則配合該年主題改成「教育回歸生命,讀書長養性情」。
淺白的話語
這些話很淺白,但意義深長。淺白的話,往往看上去很簡單,就像只是隨意將一些日常詞語併貼在一起,不知內裡可能大有乾坤,如「生命」加上 「成長」,便是「生命成長」了。要併貼出新的詞並不困難,關鍵是當中有沒有內涵?有沒有深意?(請參閱拙文〈生命教育與生命成長的教育〉,2024年6月)(註)
深深的性情
此聯的由來,至少可追溯至他在2002年寫的一篇文章,裡面就說到「知識和文化,須要回歸生命,尤其是要回歸生命的性情。」(〈如何尋找現代精英?── 從傳統之「士」說起〉《法燈》238‧239期)文化當回歸生命,「生命」不僅是生物學意義的生命,更重要的是「心靈」意義的生命,而「心靈」的根本就是性情 ── 人向上向好的性情,亦即是孔子說的「仁」,孟子說的「心」。
淺白的話,寄託了深厚的學問,對時代的慧識,還有深切的關懷。
唐君毅先生的學問與襟懷
這甚至可追源到唐君毅先生的學問與襟懷。
在唐先生還是七八歲的孩童時,父親為他講了一個故事,說到「地球將毁,日光漸淡,唯餘一人一犬相伴」,此後唐先生念念不忘。
於是,從他敦厚的性情出發,對世界的關懷開始,轉為對人類思想的關懷。因為時代的災難往往是由歷史造成的,歷史現象的背後是文化,而文化的深處就是思想,就是哲學,就是心靈。
所以,唐先生說,他理想的世界是「以德性爲中心而人文全幅展開的世界」(〈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〉《人文精神之重建》)
他在另一部大書《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》的〈自序〉中,也說到「本書之內容十分單純,其中一切話,皆旨在說明:人類一切文化活動,均統屬於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、超越自我,而為其分殊的表現。」
唐先生晚年鉅著《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》更立意打破哲學家與哲學家之間形成的思想壁壘,打破人類思想上的對立,希望能藉此化解人類的危機與衝突。他在本書的後序中說:「吾人之所論,一切始於性情,終於性情。然始終之間,則可以一切形上學之思想,為開展照明此全幅性情,而成此性情之流行之用。此形上學即哲學之歸止。故一切哲學亦皆攝在此性情之流行中,而吾亦不以為世間之一切哲學,有必不可相通之處。」
「文化回歸生命,讀書長養性情」── 老師把唐先生和他深深的關懷,化為兩句淺白的話,讓人們好好感受,好好體會。
今天,是 業師 霍韜晦先生85歲的冥壽,也是我們的感師日,謹撰本文,以誌紀念。」
~ Terry @ 泰來一道橋 ~